針對當前骨髓移植的種種難題,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創舉,他們利用iPSC在實驗室制造出可移植的造血干細胞(iHSC),其移植水平與臍帶造血干細胞相近,或能從根本上解決“配型難,排異險”的問題,糾正血液疾病的致病原因,為白血病等疾病患者帶去個性化治療方案。長久以來,骨髓移植,即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,都是惡性血液病的救命稻草。但這絕非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。由于“免疫屏障”的存在,約50%的患者在移植后會迎來第二道難關: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——輕者發燒、肝炎和腹瀉,嚴重者甚至會因此喪命。以往,人們總想減輕移植后的排異反應,如使用類固醇藥物,但遺憾的是,僅有30%-50%的患者會對這類藥物有反應,而長久地抑制免疫系統,也讓感染、癌細胞有了可乘之機。如今,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、墨爾本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地的研究者們有了一個“更未來的想法”,為何不制造患者自己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呢?這個設想在近日走向現實,根據《Nature》子刊《Nature Biotechnology》(影響因子:33.1)上發表的最新論文,這個由多國研究者組成的實驗組成功用誘導多能干細胞(iPSC)培養出了與人體組織極為相近的造血干細胞(iHSC),這些iHSC在動物實驗中產生的移植效果與臍帶血相近!